心理解读 专家专栏 心理探秘 心理生活
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心理视角 > 心理解读 >

解析父母之爱

时间:2011-12-15 16:22来源:未知 作者:管理员 点击:
在做亲子咨询时,我喜欢与家长探讨这个观点:世界上所有的爱,都以聚合为目的,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----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。父母如果真正爱孩子,就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,这种分离越早,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利。 发展心

       在做亲子咨询时,我喜欢与家长探讨这个观点:世界上所有的爱,都以聚合为目的,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----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。父母如果真正爱孩子,就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,这种分离越早,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利。 

        发展心理学认为,父母之爱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作用很大,怎样爱才真正对孩子的成长有利?如何让父母之爱成为孩子健康人格的摇篮?……这一系列的问题,值得很多家长思考。 

        医学和生物学告诉我们:母体和胎儿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利益冲突,胎儿通过胎盘“剥夺”母亲的营养,而母体会本能地去满足其“剥夺”。哲学和宗教也同意亲子间存在利益冲突,纪伯伦在《先知》中描述到: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,他们是上帝的需要,他们只是由你而过,却不是由你而来,他们随你,却不属于你……你是那弓,而孩子则是从你处飞出的箭。”佛教的观点更加直接,认为子女是前世的“讨债鬼”。而文学作品中的母爱是充满了人性的。翻开人类的文学史,父母之爱一直就是被讴歌的主题。 

       心理学习惯于中立和客观,既承认生物学的严酷,也肯定哲学和宗教的感悟,更要顾及文学的升华。如大地般宽厚的母爱,要怎样才能传递到孩子的心里,成为内心一份永恒的动力呢?这也许就是家长值得关注的问题。有时,父母和孩子都会陷入一种莫名的冲突和焦虑, 从心理学上看,其实,简单的真情流露很重要,一个人格成熟的母亲,是能给孩子自然流露的爱。 

        在人类所有的关系中,没有哪一种关系会超过孩子对母亲的依赖,孩子靠母亲哺乳得以生存,靠母亲抚慰获得安全感,通过和母亲的相处,感知第一份人际关系,通过父母的评价来认识自己……在哺育孩子的过程中,父母得到的心理满足是无可替代的。人最大的需要莫过于被需要,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恰恰很大程度地满足了这种需求,使父母得到了在任何一种关系中都无法体验到的价值感。所以,与其说是孩子依赖母亲,不如说母亲更依赖孩子。 

        同样,每个人心中都希望有权威感和控制力,这种需求在为人父母过程中,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,孩子越小,这种权威感和控制力的满足就越容易得到,俗话说“爱到三岁恨到老”,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心理现象。这些需求的满足特别容易使父母形成一种习惯,说陶醉在其中也不算过分。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,对父母的依赖也在慢慢减少,家长的心理优势越来越苍白,而习惯已很难改变,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很多父母陷入痛苦,这时,父母似乎更多的是叹息和无奈。 

        我比较爱看《动物世界》或《人与自然》电视节目,有时,动物的母爱更能触动我们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它是简单的本能,最容易表达和理解。当小动物成长到一定时期,它们的父母会“冷酷”地让子女离开,离开父母依赖的小动物,慢慢开始独自适应环境,从而锻炼出生存的能力,也逐渐学会了独立。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,同样适应于人类社会,如果家长培育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不是依赖父母,他们的子女走向社会,往往就会有较高的适应性,日子也会过的舒适。大个比方,将这样的孩子随便扔在哪里,他都能够很好适应环境,在哪里生根、开花和结果。相反,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锻炼,就会出现太强的依赖性,成为父母永远的“包袱”,在这样的孩子心中,会产生一种无意思的内心对话:有麻烦,找父母! 

        现在的父母普遍不是缺少爱,而是缺乏爱的方式。由于人有高级思维活动,有复杂的感情和心理需求,使得有些父母才会有太多的关爱。成熟的父母之爱是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成长,而不是大包大揽,只是在孩子需要时,我们才给予帮助。成熟的父母之爱就象放风筝,在孩子还不太成熟时,要放得开,又能收得回,放风筝难的不是抓牢,而是把握松紧度。 

(责任编辑:管理员)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推荐内容
  • 解读:蚁族 蛰伏的一族

    众多的媒体,过多的字眼描述,蚁族似乎涵盖了如今很多不如意的80后的生存和发展现状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