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解读 专家专栏 心理探秘心理生活
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心理视角 > 心理生活 >

上海闸北区:请心理咨询师帮着找“心结”

时间:2011-09-17 11:25来源:未知 作者:管理员 点击:
在上海,闸北区属于发展中城区。发展中,往往意味着两件事:其一,城区建设加速;其二,社会矛盾尤其是动拆迁矛盾高发。 但闸北令人意外:去年,闸北区的信访总量出现了拐点,比上一年减少17.8%;今年上半年,又比去年同期减少35.9%。与此同时,这个区的信访

       在上海,闸北区属于“发展中”城区。“发展中”,往往意味着两件事:其一,城区建设加速;其二,社会矛盾尤其是动拆迁矛盾高发。

  但闸北“令人意外”:去年,闸北区的信访总量出现了“拐点”,比上一年减少17.8%;今年上半年,又比去年同期减少35.9%。与此同时,这个区的“信访存量矛盾”也在逐年减少:去年动拆迁突出矛盾的化解率为全市平均化解率的2倍,其他突出矛盾的化解率高达100%;而今年,信访突出矛盾数在全市各中心城区最少。

  “意外”,与一场“试验”有关:从去年开始,闸北区在认真开展领导接访、重信重访专项治理、区领导联系重点信访人等工作的基础上,尝试将第三方力量引入矛盾化解工作。

  这场试验织起了一张经纬交错的网络:对于面大量广的家庭矛盾、邻里纠纷,由心理咨询师配合调解员深入居民区,用专业力量消减其中的不稳定因素;对于有可能激化的动迁矛盾,由资深人民调解员介入,在司法强迁之前设置一张柔软的“筛网”;对于已经打上“死结”的矛盾,法制宣讲团“一对一”释法,纠正当事人对法律的误读。

  “新形势下,怎样依靠群众来做群众工作?这是闸北试验的目的。”闸北区委副书记陈永弟告诉记者,一直以来,我们擅长并依靠“党委领导,政府负责”;但新形势下,利益的多元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性,往往会把政府推到左右为难的位置上。从这一背景出发,闸北区提出探索“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”化解矛盾的新路,“第三方力量的加入,丰富了与矛盾当事人对话的方式??这种多方对话,可以从各个方向打开当事人的视角和思路,为僵局寻找更多的出口。”

  身体微微前倾,两眼凝视对方,张莲缓缓地说:“你说的,确实有你的道理。今天,我们就是受街道委托来关心你的身体情况……”语调平和,但吐字有力。

  她的对面,坐着一个年逾五旬的男子,两颊瘦削,脸色苍白,有一点老派知识分子的斯文和执拗??倘不是事先被告知,很难把他与家庭暴力联系到一起。张莲告诉记者:“今天是我第一次和他接触。只有让他感到被关心、被尊重,他才肯‘说’给我听。”

  张莲是执业心理咨询师。今年8月开始,作为闸北区“双疏”(疏导心理、疏解矛盾)工作室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的一员,她每周三到彭浦新村街道司法所,和小区居民“聊天”。张莲是团队里的“新鲜血液”??她的队友中,有些人已经在彭浦新村“蹲点”16个月。他们在这里介入了72件案例的调解,其中45件已成功化解,还有21件矛盾趋缓,当事人情绪平稳。

  “没道理的道理”藏着道理

  把心理咨询师带进彭浦社区的是闸北区司法局和区红十字会。2008年,胡长春调任区司法局副局长时,正值闸北探索“联动调解”??人民调解介入各个领域的矛盾调处。他和同事们发现,社区中不少信访事件、恶性事件的根源是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,其当事人往往存在情绪上或认知上的偏差,“他们在潜意识中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,一旦感觉问题解决不了,就会得出‘社会搞不好了’的模糊结论”。这让他们很忧心,“负面情绪累积产生的‘积怨’非常可怕,不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与此有关,一些威胁社会安全的‘地雷’也埋在其中。”

  在连续调研2年之后,胡长春与闸北区红十字会副会长王小芳达成了共识:以红十字会为平台,组建专业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,通过“心理疏导”促进“矛盾疏解”。2010年6月,彭浦新村被定为首个试点。当第一批心理咨询师坐进调解室,彭浦有名的调解员“大陆”明显感到了一股“助力”:“调解讲法、讲理,但当事人中有不少只认‘自己的道理’,心理咨询师能帮我们搞明白他们那些‘没道理的道理’到底是怎么产生的。”

  张莲说,“没道理的道理”其实深藏着一个人心底最深处的恐惧或希望:“这个群体大多是社区里的‘寂寞人’、‘边缘人’,他们往往用‘闹’、‘作’等行为表达被爱、被关注、被肯定等诉求??相当一部分矛盾变成‘死结’,就是因为没能发现当事人隐藏着的诉求。”

  找“心结”就像在“采矿”

  找出社区“寂寞人”、“边缘人”深藏的诉求绝非易事。在彭浦社区“蹲点”1个多月后,张莲坦言:“社区心理疏导和一般的心理咨询有很大不同。后者,面对的是主动求医者,他们有讲述的主观意愿;但在社区,没有一个当事人认为自己‘有心理问题’,更不会主动‘说’??我们更像是在‘采矿’而不是‘诊疗’。”她曾遇到这样一个当事人??前三次,每次来都只是哭上两小时,直到第四次见面才开了口。

  但张莲不知道的是,社区心理疏导工作最难的阶段已经过去。“大陆”记得,心理咨询志愿者刚来的时候,街道曾在各个小区拉横幅、放置宣传板,但主动上门求助者为零。了解当地民情的街道干部最终提出,由居委调解主任、楼组长在信访件和调解案中排摸需要心理咨询的居民。

  排摸过程中,心理咨询师和居委干部不断商谈,借分析实例解释“什么是心理问题”。“大陆”说,“商谈中,我们清楚了:有些夫妻间的纠葛、近亲属间的财产纠纷和子女教育中的‘离奇现象’,与当事人的心理偏差有关??不把他们的心结打开、心气理顺,眼前的矛盾就算调解好了,也还会反复发作。”

  开了口的当事人,即便“只讲自己的道理”,也能被探出心底的想法。一个由街道安置了工作的居民上访要求换工作,几番沟通之后,咨询师发现:这其实是一位充满了焦虑的母亲,因为害怕自己收养的孩子离去,她时时刻刻都想“盯”住孩子,结果孩子越来越害怕回家。“这是一种行为模式的偏差??我们要告诉她什么不该做,也要教她的孩子该怎么做,比如不能准时回家时要打电话。”

  要有“实质性解决方案”跟进

  疏导负面情绪、纠正认识偏差、调整行为模式,是心理咨询师们在找到“心结”之后所能采取的行动,但这些,并不足以解决社区“寂寞人”、“边缘人”的所有问题。张莲坦言:“我们只是调解员的助手。因为,和我们通常接触和处理的案例不同,社区案例里有相当一部分需要‘实质性解决方案’。”

  彭浦社区有个老太太养了两条狗,狗叫声让楼上的邻居烦躁不已,他要求老太“少养一条狗”,遭拒绝,恼怒之下屡次捅漏她家的雨篷。为了调处两家的矛盾,调解主任楼上楼下跑了60多次。心理咨询师加入调解后,和老太太谈了6次,发现“寂寞是这一事件的根源”,但她显然难以长期陪着老太帮她排遣寂寞。此时,街道和居委的“配套”跟上了:他们带老太太参加各种社区活动,为她找到了爱好??狗吠声被“叫停”,雨篷也不再“漏”了。

  “发现真实诉求是手段,解决矛盾才是目的。”胡长春说,“双疏”工作构建了信访接待、法律援助、人民调解和心理疏导“四位一体”互相融合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,特别强调帮困救助、就业援助、法律援助等“实质性”措施在情绪疏导之后的跟进,在已经化解的45件案例中,区、街道两级跟进的帮困救助平均每件3次,累计投入19万元。

  “心理咨询的介入,能提高‘调’的能力;而配套工作的跟进,则是提高‘解’的效率的关键。”彭浦街道“调”与“解”的新试验在一年之后初获成功,有了“推广”的条件??胡长春说,宝山、大宁、北站等三个街道和彭浦镇已从今年7月起推行“双疏”模式,今年10月将覆盖闸北全区。


 

(责任编辑:管理员)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推荐内容